古诗文网

答客诮

近现代:鲁迅

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?
知否兴风狂啸者,回眸时看小於菟。

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?
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,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?

知否兴风狂啸者,回眸时看小於菟。
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,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金鹰.橄榄小集.北京:中国人事出版社,2004年:361页
2、 张恩和.鲁迅诗词解析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9年:97页
3、 金鹰.橄榄小集.北京:中国人事出版社,2004年:360页

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?
诮(qiào):讥讽。丈夫:指有作为的男人。

知否兴风狂啸者,回眸(móu)时看小於(wū)(tú)
兴风狂啸者:指老虎。虎啸风生,形容猛虎之威。眸:指眼睛。於菟:老虎的别名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金鹰.橄榄小集.北京:中国人事出版社,2004年:361页
2、 张恩和.鲁迅诗词解析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9年:97页
3、 金鹰.橄榄小集.北京:中国人事出版社,2004年:360页
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?
知否兴风狂啸者,回眸时看小於菟。

  这首诗的前两句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”,坚实有力,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,是流传较广的名句。作者没有多用笔墨去铺叙事情的原委,一开始就用哲理性的诗句,雄辩地提出那种“无情”之辈未必是真正的豪杰,而“怜子”者倒完全可以是大丈夫。诗句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抽象地玩弄“有情”、“无情”的论客,严正指出,以“无情”自嘘的人并不就是英雄,用攻击别人的“怜子”,以显示自己的“无情”更是卑鄙可笑。在鲁迅看来,是否英雄,不在于它是否怜子,而在于他对敌人是否无情。诗句,先用一个“未必”,否定了“无情”论者,又用一个“如何”,诘问攻击“怜子”者,使之无言以对。这两句诗,是对仗的写法,但不是情对,也不是景对,而是理对。它的哲理性很强。气势也很壮。鲁迅在当时的众矢飞射之下,理直气壮地热爱其子,并把这种感情泛而至于广大人民,并不失为丈夫本色,而那些标榜“无情”的人却跟豪杰一点也不沾边。诗人痛斥“无情”论者,没有回避“怜子”,相反地正以“怜子”来证明攻击者的卑鄙,这就完全取得了主动的地位。这两句诗语意深刻,对仗天成,有否定,有肯定,有判断,有诘问,毫不费力,轻而易举,使得讥讽者自讨没趣,本相毕露。

  后两句“知否兴风狂啸者,回眸时看小於菟”,把“怜于如何不丈夫”的句意,扩展开来,在生动的比喻中给攻击者以嘲笑和挖苦;把老虎虽猛也要怜子之意充分表现出来。许寿裳在《亡友鲁迅印象记》中曾记述说:“海婴性格活泼,鲁迅曾对我说:这小孩非常淘气,有时弄得我头昏。他竟问我:爸爸可不可以吃的?我答:要吃也可以,自然是不吃的好。我听了一笑,说他正在幻想大盛的时期,而本性又是带神经质的。鲁迅颇首肯。后来他《答客诮》一诗,完全写出了这种爱怜的情绪。”

  这首诗,作者鲁迅分别通过否定句、反问句、疑问句,完成了诗的“起”、“承”、“转”;诗的首句“无情未必真豪杰”采用了否定句,这在诗歌创作中并不常见,但直白易懂,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;第二句“怜子如何不丈夫”承接第一句,通过反问句式,在意思上更进一层,把“丈夫”与“怜子”联系起来。全诗的题旨更加具体显豁,范围由一般意义的“豪杰”缩小到有孩子的“丈夫”们;第三句干脆不再讲究委婉与周严,直接用“知否”打头,发出无可辩驳的质问——“知否兴风狂啸者,回眸时看小於菟。”推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,语气也更加坚定。“未必”、“如何不”、“知否”都有否定语,却使立论步步深入,也使感情越来越强烈,为最后一句的“合”做了充分的铺垫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张紫晨.鲁迅诗解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2年:175-177页
2、 王志刚 熊畅.新编大学语文:人民邮电出版社,2013年:62页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,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?
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,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。

注释
诮(qiào):讥讽。
丈夫:指有作为的男人。
兴风狂啸者:指老虎。虎啸风生,形容猛虎之威。
眸(móu):指眼睛。於菟(wū tú):老虎的别名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金鹰.橄榄小集.北京:中国人事出版社,2004年:361页
2、 张恩和.鲁迅诗词解析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9年:97页
3、 金鹰.橄榄小集.北京:中国人事出版社,2004年:360页

创作背景

  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曾在《怀旧》一文中说过,《答客诮》一诗的写作,“大概是为他的爱子海婴活泼可爱,客人指为溺爱而作”。对此,鲁迅愤怒地指斥说:“连出世不过一年的婴儿,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。”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而作的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张盛如 康锦屏.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:中国妇女出版社,1991年:899-900页

赏析

  这首诗的前两句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”,坚实有力,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,是流传较广的名句。作者没有多用笔墨去铺叙事情的原委,一开始就用哲理性的诗句,雄辩地提出那种“无情”之辈未必是真正的豪杰,而“怜子”者倒完全可以是大丈夫。诗句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抽象地玩弄“有情”、“无情”的论客,严正指出,以“无情”自嘘的人并不就是英雄,用攻击别人的“怜子”,以显示自己的“无情”更是卑鄙可笑。在鲁迅看来,是否英雄,不在于它是否怜子,而在于他对敌人是否无情。诗句,先用一个“未必”,否定了“无情”论者,又用一个“如何”,诘问攻击“怜子”者,使之无言以对。这两句诗,是对仗的写法,但不是情对,也不是景

猜您喜欢

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

宋代: 欧阳修

故乡飞鸟尚啁啾,何况悲笳出塞愁。
青冢埋魂知不返,翠崖遗迹为谁留。
玉颜自古为身累,肉食何人与国谋。
行路至今空叹息,岩花涧草自春秋。

春残

宋代: 陆游

石镜山前送落晖,春残回首倍依依。
时平壮士无功老,乡远征人有梦归。
苜蓿苗侵官道合,芜菁花入麦畦稀。
倦游自笑摧颓甚,谁记飞鹰醉打围。

鬓云松令·枕函香

清代: 纳兰性德

枕函香,花径漏。依约相逢,絮语黄昏后。时节薄寒人病酒,刬地梨花,彻夜东风瘦。
掩银屏,垂翠袖。何处吹箫,脉脉情微逗。肠断月明红豆蔻,月似当时,人似当时否?

江陵使至汝州

唐代: 王建

回看巴路在云间,寒食离家麦熟还。
日暮数峰青似染,商人说是汝州山。

鹊桥仙·己酉山行书所见

宋代: 辛弃疾

松冈避暑,茅檐避雨,闲去闲来几度?醉扶怪石看飞泉,又却是、前回醒处。
东家娶妇,西家归女,灯火门前笑语。酿成千顷稻花香,夜夜费、一天风露。